甲基纤维素药用标准参考
发布时间:2025-04-24 20:24:27
点击数:0
检测范围
甲基纤维素作为药用辅料,主要应用于片剂、胶囊、颗粒剂等固体制剂的黏合剂、增稠剂或缓释材料,也可用于局部用药(如滴眼液、凝胶剂)及控释制剂。检测范围涵盖原料药及含甲基纤维素的制剂,需符合《中国药典》(2020年版)、《美国药典》(USP-NF)及《欧洲药典》(EP)的相关标准。
检测项目
- 性状:外观(白色或类白色纤维状或颗粒状粉末)、溶解性(冷水溶胀,热水不溶)。
- 鉴别:化学鉴别(羟丙氧基反应)、红外光谱(与标准图谱一致性比对)。
- 黏度:动态黏度(2%水溶液,20℃条件下测定)。
- pH值:1%水溶液的酸碱度。
- 干燥失重:105℃干燥至恒重的质量损失。
- 炽灼残渣:高温灰化后的无机残留量。
- 重金属:铅(Pb)、砷(As)、镉(Cd)等限量检测。
- 微生物限度:需氧菌总数、霉菌及酵母菌总数、控制菌(如大肠埃希菌)。
- 取代度(DS):甲氧基和羟丙氧基的取代比例。
- 溶液澄清度:与标准浊度液对比,评估溶液透明度。
检测仪器
- 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计:用于取代度及溶液澄清度的定量分析。
- 旋转黏度计(如Brookfield黏度计):测定2%水溶液的动态黏度。
- pH计:校准后检测1%水溶液的pH值。
- 烘箱及干燥器:干燥失重实验。
- 马弗炉:炽灼残渣检测(600~800℃灰化)。
- 原子吸收光谱仪(AAS)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(ICP-MS):重金属含量分析。
- 微生物培养箱:需氧菌、霉菌及酵母菌的定量培养。
- 红外光谱仪:化学结构鉴别。
- 高效液相色谱仪(HPLC):取代度的精确测定(如甲氧基含量)。
检测方法
-
黏度测定
- 步骤:配制2%(w/v)甲基纤维素水溶液,静置至完全溶胀,使用旋转黏度计(转子型号适配黏度范围)在20℃±0.1℃下测定,转速选择使扭矩值处于10%~90%区间。
- 标准:黏度范围需符合标签标示值的80%~120%。
-
取代度(DS)分析
- 甲氧基测定:采用Zeisel法水解,气相色谱(GC)测定释放的碘甲烷。
- 羟丙氧基测定:硝酸氧化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,检测生成硝酸盐的吸光度。
-
微生物限度检查
- 平皿法:需氧菌在30
35℃培养35天,霉菌及酵母菌在2025℃培养57天,采用薄膜过滤法处理样品后接种TSA/SDA培养基。
- 控制菌检测:大肠埃希菌需通过选择性培养基(如麦康凯琼脂)验证。
-
炽灼残渣
- 方法:取1.0g样品于坩埚中,炭化后于800℃±25℃灼烧至恒重,残渣质量≤1.5%。
-
溶液澄清度
- 比浊法:取1.0g样品溶于50ml水中,与0.5号浊度标准液对比,溶液应澄清或轻微浑浊。
-
重金属检测
- AAS法:样品消解后,铅含量≤5ppm,砷≤3ppm,镉≤2ppm。
复制
导出
重新生成
分享
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